对于创投泡沫的说法,我是认同的,在过去的大半年,中国的创投圈出现了明显的泡沫。下半年的死亡潮必将出现,过去几年出现的创业项目太多了,况且很多企业都急需下一轮融资来输血,但是接盘侠越来越少,很多项目会因为融不到下一轮而死掉。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。
清科研究中心9月初公布了两组数据。从2014年1月1日到现在,全国新注册的企业数量是1200万,其中2015年前6个月是600万。也就是说,去年全年中国新增企业和今年上半年新增的数量相同。但是,中国的天使投资机构、VC和PE一共投了多少项目?6000-7000个。也就是说,企业融资的成功率不到3%。还有一组更恐怖的数据,去年全年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有52家,投了不到800个项目,平均每家机构投资15个项目;今年上半年活跃的天使投资机构是248家,投了不到1000个项目,每家只有3.7个。
通过这些数字看出,这就是一种泡沫状态。泡沫起来后,出现了一大批创业投机者。在很多人看来,创业是一个高收益的事情,创业者没有创业的冲动,只想通过创业拿钱让身家翻倍。很多创业者对项目和机会的选择采用“比较法”,完全取决于带头案例的标杆作用,而不是对具体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。
而且,估值和融资造假在去年年底非常严重,初期这是一个营销手段,给竞争对手制造压力,但是推动了创投泡沫的出现,这并非一件好事。几年前,有个案例非常著名,就是凡客。虽然这家公司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,当年的估值也做到了30亿美金。如今的市场上,已经出现了几十个甚至更多的“凡客”,未来都是未知数。
这样的泡沫现象,和2000年前后很相似。2000年,我在清科资本,经历了第一波互联网泡沫。那时候,资本很狂热,写一页纸的项目介绍就能轻松拿到钱。学生创业很热,学生创业者对现金流没有意识,拿到钱后不知道做什么,挥霍一段时间就没了。当时国内活跃的投资机构只有两三家,但现在国字号、大企业、大机构的期权退出者都在做投资,供应量不可同日而语。
此后几年,互联网行业泡沫越来越多。2003年到2005年,出现了大量的移动增值服务,产品没有真正的商业价值,纯粹是利用关系贩卖资源,结果有一两家上市了,其它家无声地死掉。之后是视频网站,有做内容的,有做UGC(用户产生内容)的,活下来的几家视频网站到现在还在亏损。接下来是电商,在淘宝的时代,电商网站同质化严重,流量成本的增加让企业运营压力增大,很多拿到大额融资的电商最后都关了。随后的团购也是如此,美团在千团大战后活了下来,但如今又陷入了O2O战争。
从投资的角度看,只有把周期看得足够长,才不容易被当前的形势影响。
在互联网金融领域,联想之星曾经采用“比较法”(在行业第一被证明成功后,投资一个估值相对较低的第二名或者第三名),抱着投机的心态投资了一两家,但是总体来看都不成功。很多时候,“领头羊”走得不对,跟随者肯定也是不对的。近两年,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只是庞氏骗局的假象,企业把风险往后延迟了而已。我们在P2P领域的投资非常谨慎,市场上很多P2P产品都是以高收益作为诱饵,并没有持续性,每年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几的无风险收益是不存在的。金融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,体量太大,收益一旦掉下来企业是补贴不起的。
滴滴打车成功后,补贴打车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多。但是,纯靠补贴的公司我们都没有投。因为补贴很难建立壁垒,包括滴滴打车在内。最初投资机构对滴滴打车的模式持有很大疑虑,试想一下,如果腾讯和阿里不出手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话,行业格局是未知的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滴滴打车是一个特例,不能作为真理去学习。
智能硬件在去年很火,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一直是谨慎的,今年更是调低了重视程度。我们只投了一些平台级产品,很多单品的投资人今年会面临很大压力。很多智能硬件团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,互联网思维是边做边改,但做硬件是一个系统思维,在初期就要把原材料、供应商、产品周期、分销商等等每一步都确定好。智能硬件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难度都很大,产品交付时间又是卡死的,硬件产品一旦销量停滞,公司如山倒,就像当年的诺基亚,成本投入之后再想转型很困难,所以今年有很多企业知难而退。
上门服务是O2O领域重要的一环,但是,纯做上门服务的企业,我们都没有投。原因是,我们通过分析商业逻辑发现,一些上门服务产生的是负价值,例如上门美发。而且,O2O火了之后,整体胃口被撑大,公司估值都很高。其次就是一窝蜂带来了附加风险,主要就是抢夺资源,比如手艺人,公司成本会越来越高。
对于一些产生不了大公司的领域,我们也不会关注。例如,新一代的纯社交产品缺乏强驱动,没有解决真正的刚需。大的社交需求已经被微信和QQ满足,其它都是一些旁枝末节,而且很多产品都绕不过微信。目前,对于很多加入了社交元素的电商APP,我们也是偏谨慎的。
联想之星主要做早期投资,因此需要分析行业新趋势。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,是我们投资的一条主线。有人说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商业逻辑,这是不对的,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商业回归了本来的逻辑。新技术的重新兴起,是对互联网的一种补充,更大的机会就在于技术升级本身,包括无人机、机器人、3D打印等等,我们在硅谷已经投资了十几家企业。
除此之外,我们更看重团队。创业者主要有两种人,一种是穿皮鞋的创业者,出身于大公司,有很好的职业背景;另一种是草根,背景几乎为零,投资人做判断会更有难度。我对人的要求有两个基本原则,够聪明、有自己的观点,能够吸收别人的正确观点。我最怕遇到两种创业者,一种是认为自己特别牛,其他人都是错的;另一种是自身能力弱,没有点子,投资人说什么就都记下来回去照着做。
如果你是下面三种类型的创业者,创业基本没戏。第一种是从大公司出来的人,虽然有过不错的职务,但是能力片面,不了解具体工作,不接地气。创业之前是纯做技术的,其它都不懂,队伍不会带。第二种是大公司做派,对创业这件事没有正确的认知,坐在办公室运筹帷幄,不愿深入到一线去。第三种是创业投机者,认为创业可以轻松赚到钱,没有做好心理准备。
总之,假如跟最疯狂的状态相比,冬天已经来了;假如和过去几年的平均水平相比,我不觉得冬天来了。我认为,疯狂的状态正在归于冷静,创业的大机会仍然存在。
大机会存在的原因,一是创业者需要机会。2010年之前的互联网创业,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大机会的。那时的盈利模式单一,除了广告、游戏、电商,没有其它事情可做。当时的BAT几乎一统天下,没有新的变量出现,所以不太可能成就大公司。但是现在,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的趋势还没有结束,很多行业还处在改造过程中,只要机会存在就会有人创业。
第二,资本不会一下子就撤了,该有的钱还会有。假如股权投资冷了,以前投资者可以投房产或者黄金,但现在那些领域也没有投资机会了,所以大部分钱还会存在,只不过投资会相对冷静。因此,所谓的冬天不是创业的冬天,而是资本的冬天。